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指南

作者: 时间:2017-06-18 点击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坐落在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位于风光秀美的净月潭国家级森林公园附近。

    2017年5月由原“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和“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于2017年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战略整合而成。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中美合作交流项目)、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和软件工程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情报学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智能信息处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教授22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培育计划4人;聘任 “东师学者”讲座教授7人,客座教授11人,兼职教授13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和实验条件,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环境。设有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基础教学、微型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教学、软件项目和数字图书馆等十余个实验室,吉林省“智能信息处理”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教育软件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网络与智能教育实验中心、吉林省“互联网+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生模拟创业园以及与东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建的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实践教学成果显著,近年来多次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ACM-ICPC世界总决赛等竞赛中荣获佳绩,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积极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丹麦、日本、芬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出国留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情况良好,已有近百名学生赴美国名校深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环境,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计算机前沿技术研发和大中型软件系统设计开发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C++)、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汇编、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理论研究以及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就业范围广泛,包括计算机、金融、电信、能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软件工程(非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本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行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设置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必修、兴趣科研、专业大赛、模拟创业、综合实训等五大类实践项目拉动教学,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主学习者。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Java 程序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与我校免费师范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入口”起点略低,但毕业“出口”高端。毕业生综合能力在就业、升学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每届约40%攻读国内外硕士研究生,约60%IT名企、公务员、教师等岗位直接就业,人均起薪8万元/年,最高逾20万元/年。

教育技术学(公费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应具有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教育技术装备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能力。

主干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科学与技术、数据结构、程序设计(CC++)、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导论、多媒体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就业方向:

按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教育技术学(非公费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应机构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和现代远程教育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与技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胜任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科学与技术、数据结构、程序设计(CC++)、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导论、多媒体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就业方向:

学生主要工作领域:(1)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教育媒体的使用、维护和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2)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专门人才;(3)在IT教育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网页设计、制作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4)在政府和其他部门从事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5)在媒体传播行业从事各类节目编导、制作、维护等专业人员。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非师范专业)

学生入学前两年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大类培养,两年后可选择图书馆学或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方向

图书馆学(非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管理信息资源系统,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有较强的信息检索服务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文献信息编目、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社科参考信息源、信息分析理论与应用、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检索原理、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图书馆集成系统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学方法论。

就业方向:

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行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各类企业等从事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管理及服务工作。

信息资源管理(非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组织与机构中从事数据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和分析挖掘应用等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层次用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信息管理原理、信息检索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分析基础、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Web分析与文本挖掘、信息分析理论与应用、运筹学、数据管理、信息管理项目实践、社交网站挖掘与分析(Python)、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程序设计(CC++)。

就业方向:

主要就业领域为各类机构的数据分析、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等信息资源管理岗位;信息资源开发和咨询服务机构;各类信息产业以及各级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等单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美合作)(非师范专业)

专业简介:

融合中美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在国际化背景下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扎实的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适应计算机科技发展需求、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3+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东北师范大学完成三年学业后,可赴美国肯尼绍州立大学(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学习一年,修满该校规定的学分后,同时满足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要求,可分别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和肯尼绍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

学生也可以选择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四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后,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的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C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

在肯尼绍州立大学开设科技写作、编程语言概念、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移动软件开发、美国历史、世界历史等课程。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企业、研发机构,各类事业单位,从事系统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咨询电话:0431-8453633884536331

学院网址:www.ist.nenu.edu.cn

 

版权所有©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 邮编130117
   网站制作与维护: 计算机科学系 电话: 0431-84536338  传真: 0431-84536331